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李海云
如果问做父母需要什么样的能力,可能有人认为需要耐心,有人会说脾气好,有人会说能理解孩子,还有人认为尊重孩子……是的,这些都很重要。而我今天要聊的这个能力对以上能力落到实处有非常大的帮助,却往往容易被大家忽视。这是什么能力呢?讲故事的能力。
讲故事是亲子阅读重要方式之一,是孩子成长中重要内容,既有利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培养,又有利于家长和孩子的之间感情维系。但亲子阅读这种讲故事的问题我会专门和大家聊,今天聊的讲故事和阅读无关。
那么,讲故事到底指什么呢?这儿的讲故事是指在平时的沟通交流中,把交流过程变成讲故事形式,把交流内容溶于故事当中。故事内容可以是借鉴的,自己亲历的,也可以是自编的。这种交流方式会让沟通变得轻松、愉快,同时又符合孩子的接受方式。因为孩子的认识方式是感性的,尤其是5岁前孩子听的能力远高于看的能力,讲故事这种交流方式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。所以,建议大家学习运用讲故事这种交流方式。
第一,讲故事可以帮助孩子拓宽视野。昨天的文章里我建议家长与孩子交流自己熟悉的内容,比如历史方面的、文化方面的、时事方面的、物理方面的等,这些内容用生硬的方式讲出来,孩子不一定喜欢。但如果换成故事的形式,孩子很容易进入故事当中,不仅了解了这些内容,思维也会越来越深刻。比如,我和孩子聊孔子、荀子、孟子和韩非子等,聊到人的好坏,进而聊到法制和道德,没有用学术化的字眼,孩子跟着故事内容思考,自己总结出了辩证的人性观。可能有关注我文章的家长会发现,我给孩子讲的故事内容很宽泛,涉及到文化的、历史的、地理的、数学的……其实有的是现学现卖,但通过这些内容潜移默化中孩子视野变宽了,兴趣更广泛了。
第二,讲故事可以帮助孩子克服心理焦虑。最近一些家长提到孩子的幼儿园适应问题、吃手问题等。面对这些问题,家长讲道理丝毫不会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,还会给孩子带来压力。其实很多时候道理讲一遍两遍孩子就会明白,用我儿子的话来讲,重复的讲道理是“费嘴”,但孩子做不到。如果我们过多强调这些道理,偶尔还会带上恨铁不成钢的语气,就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,吃手、咬指甲等小动作可能还会下意识强化。
我们给孩子讲一讲“我们小时候”类似的囧事,孩子很快会释怀,问题就会轻松解决。比如做错事情,孩子很愧疚,这是“羞恶之心”使然。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教训孩子一顿,错误与惩罚或者训斥抵消,愧意全消,孩子的行为不会得到改善。但如果我们给孩子讲故事,别人的故事或者我们自己的故事,告诉孩子我们小时候也发生的类似囧事,并告诉孩子如何解决。孩子很快可以接纳自己的行为,事情顺利解决,孩子心理没有留下阴影。同时,孩子在获得理解和接纳的同时,学会面对遇到同样问题的朋友和家人时,能够换位思考,理解别人,接纳别人。
第三,讲故事可以引导孩子深入思考。孩子两岁多的时候,偶尔跟爷爷看打日本的电视剧,发现了日本人很可恨。一天和我聊天时,孩子皱着眉头先问了我日本人侵略的事,然后突然说:“妈妈,日本人很坏,可日本也有好人吧?那日本的好人呢?”他的意思是日本的好人没有参与战争吧?我当时很兴奋,因为发现孩子看问题是辩证的。三岁多的时候遇到了钓鱼岛事件,我们又谈到中日战争的故事,孩子当时还在关心春秋争霸和三国的历史,孩子感叹,我们没有生活在战国时代,没有生活在三国时代,没有生活在日本侵略的时代,真幸福啊!孩子对于人性的思考、生命的思考、文化的思考等均在故事之中。
第四,讲故事可以密切亲子关系。通过故事,孩子可以和家长建立深层次的联结,这种联结是建立在情绪接纳和情感共鸣基础上的,所以孩子享受这个过程。我曾和大家提过的“约会”就是一种故事氛围,和亲子游戏是不同的。
可能有朋友会说,讲故事的很多好处可以通过绘本阅读获得。但我想强调的是,绘本阅读不是即时性的,需要条件的,而讲故事随时随地可以做。另外,缓解情绪最好在事情当中,这是绘本阅读很难做到的。所以,我建议低龄段孩子的家长们慢慢锻炼自己讲故事的能力,通过故事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,并把孩子带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。
来源:
当前文章:Search » 您会给孩子讲故事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