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代编剧写《时代教主:乔布斯》

421

阿伦·索尔金在好莱坞算异类了,他是少数可以被叫出名字、甚至有号召力(明星、市场)的电影编剧。他在剧场、电视及电影几边走,凭电视剧《白宫群英》(The West Wing)及《新闻编辑室》(The Newsroom)家喻户晓。五年前的电影《社交网络》(The Social Network),他跟导演大卫·芬奇齐名,视频为他赢得奥斯卡奖项。《时代教主:乔布斯》(Steve Jobs)其实有点重复《社交网络》的程序,索尔金一贯的连珠炮发对白,配合图像见长导演(这次是丹尼·博伊尔),拍一个万人景仰的科技界传奇。

我们爱看、明星爱演索尔金的剧本,说穿了或许是对「话语权」的盼望、「精英」的迷恋。索尔金笔下角色,永远才思敏捷、咄咄逼人。故事常见声情并茂的演说,或角色互相针锋相对、雄辩滔滔。随便在YouTube一找,即发现很多他电视剧的名场面,看民主党美国总统(马田辛)、共和党电视主播(杰夫·丹尼尔斯)当众把对手K.O.委实痛快。来到索尔金的故事世界,再平凡的演员也显得英明睿智(被矮化的角色除外)。当然,索尔金的research工夫不能小觑,说服力与知性得来不易,港剧难望其项背。而有别于电视剧的虚构人物,索尔金连续两个电影剧本依据真人真事,又把他的创作带到不同的层次——那是,尝试跟奥逊威尔斯《大国民》学习的层次。

将巨人还原成有血肉的人

《大国民》表面上虚构,实则影射报业大亨William Randolph Hearst,是几十年来佳话。Hearst九泉之下应当感谢威尔斯,没有《大国民》,今天的人不会记得他。《大国民》的出发点有趣,举足轻重、富可敌国的人物还欠什么?「玫瑰花蕾」(Rosebud)成为了打开巨人心灵的钥匙。索尔金的《社交网络》走相同路线,假设「脸书」的缘起,只是「宅男」程序员某次约会不爽的结果,情节与人物或许虚构,但想象当中的「真实」却惹人遐思。《乔布斯》跟《社交网络》异曲同工,把众所周知的媒体icon,还原成有血肉人物。乔布斯(Michael Fassbender)本来只是电脑公司高层,凭借绝顶聪明才智、创意无限,由打扮到营销细节一丝不苟,令他经营的产品跟时尚、品味挂钩;他自己则享有摇滚明星一样的光芒,电脑界只有他具备迷倒众生魅力,堪称美国梦、资本主义神话的典范。如此传奇人物、科技界枭雄,还会有什么未了心结?什么是他的「玫瑰花蕾」?电影院素来是最窥秘/窥淫的空间,《大国民》、《社交网络》到《时代教主:乔布斯》,不约而同带观众走进(《大国民》开首的「不准擅进」告示刺激人偷窥的欲望)巨人的内心世界。

索尔金的《时代教主:乔布斯》剧本根据Walter Isaacson著作《乔布斯传》改编,十分大刀阔斧。厚厚一本传奇,编年直说一定乏味,电影毕竟只有两小时。索尔金竟想到聚焦在三个新产品的发布会,1984、1988及1998年,代表乔布斯这个「表演艺人」的生命三阶段:两次进出苹果电脑,由意气风发到低潮,再重拾自信、衣锦荣归,把自己及苹果带上又一高峰。《时代教主:乔布斯》完全工整的「三幕剧」结构,更好玩的是人物传奇片用「实时」呈现,三段落各40分钟左右。观众所见,每段落均为发布会开始前的几十分钟,乔布斯像在后台准备的巨星。但除了发布会内容、电脑故障的临时应变,他还得处理工作伙伴跟家庭的复杂瓜葛。索尔金的策略是「以小见大」,乔布斯生命三个「40分钟」,除了是事业里程碑,高处不胜寒;也见证他支配霸道的性格,他跟身边人的爱恨情仇。

如此改编是兵行险着,索尔金剧本素来对白密集,现在《时代教主:乔布斯》还要把传记书浓缩于三个段落,数据量更繁重。处理不好,或给人「过分戏剧化」(揾戏来做)感觉——巨星登台前半小时,还会随便接见无关宏旨的人?二来对白冗长,感觉「剧场」,做戏的很享受,但对导演的「场面调度」、分镜是项挑战,关于这点下文再谈。先说故事「浓缩」例子,第一段1984年苹果的「Macintosh」登场,会场内示范的电脑失灵,工程师安迪·赫兹菲尔德束手无策,这时对白要交代,因为乔布斯对产品的控制、End to End原则(可套用到任何苹果产品),Macintosh用普通螺丝批是打不开的,令乔布斯抓狂,造成他跟安迪冲突;他逼安迪即时修补,甚至要挟要摧毁他的声望。简单一场戏,已见乔布斯对硬件开发的封闭原则,其高压的处事作风,跟同事的剑拔弩张的关系。以上情节,当然不在同一场合发生,但来自《乔布斯传》,观众看到是索尔金剪裁的结果。

乔布斯的心结

索尔金的以小见大方针,若做得成功,就是对原著、现实的重新诠释,为人物赋上新面貌。好像原著中乔布斯的女儿Lisa,在书中只占固定篇幅,在电影中却深入的贯串三个段落,成为故事最核心角色。1984年,乔布斯还没到30岁,Lisa 5岁,他前途无量,极不热中养育,甚至翻脸不认女(事实上乔在这之前已做DNA测试不容抵赖),面对小女孩他还一副爱争辩的德性(电脑跟她的名字纯属巧合)。但到了最后一段1998年,乔43岁,Lisa黛绿年华;女儿已进入他的生活,不认不认还须认。因应年纪而心态不同,加上助手Joanna Hoffman(Kate Winslet是本片另一看点)的推波助澜、软硬兼施(Hoffman本人的成长亦缺乏父爱),乔布斯总算当回称职父亲。细节不复述了,但看完《时代教主:乔布斯》,你会知道他的心结(「玫瑰花蕾」)是什么。按视频故事推论,苹果后来生产脍炙人口的iPod,原来跟科技巨人的「千千阙歌」承诺有莫大关系。

固然是杜撰的结局,但真假又何妨?再一次证明,「想象」里头的「真实」,只要合情理即堪玩味。脸书可以由一次约会失败开始,iPod为什么不可以来自亲人的「爱的承诺」?意外的是,索尔金这次竟然没有奥斯卡提名!

导演与编剧在角力

至于他跟丹尼·博伊尔的合作,坦白说不及上次跟芬奇的《社交网络》成功。也许剧本的时空真太浓缩、信息量太密集,博伊尔在有限的场景(后台空间),在摄影角度及运动上不住寻求变化(摄影师是跟博伊尔合作过一次的Alwin H. Küchler),但论「后台调度」,去年《飞鸟侠》就见识过。有时,《乔》似乎还看到博伊尔跟索尔金在角力,冗长的对白演员照读如宜,博伊尔只好「旁敲侧击」地丰富画面,加一些离奇的top shot、突然又短暂的flashback镜头,甚至超现实地借用角色后墙投射图像,都过犹不及、多此一举。没办法,博伊尔惯了花多眼乱,叫他规规矩矩地静下来,他浑身不自在。

乔布斯是复杂、争议人物,毁誉是非将不断延续。2015年,他离世四周年,除了有传记片,CNN还有部叫Steve Jobs:The Man in the Machine的纪录片。纪录片对乔布斯的批评、质问更不留情面(传记片只算小骂大帮忙)。The Man提及乔布斯在位时,苹果剥削富士康工人、威吓博客交还iPhone样本机等极受非议行径,但都是可见的「恶行」;视频最有趣的是,举1991年温德斯的《明日世界终结时》(Until the End of the World)为例,角色Claire(《柏林穹苍下》的Solveig Dommartin)迷恋屏幕的梦境不能自拔,被拯救时神情呆滞,忧心屏幕有没有足够的电力!今天回看,不能不惊叹温德斯料事如神。乔布斯离世前为我们带来iPhone,启动了手机革命。从此人手一机,不愁寂寞,世人再没「孤独」烦恼(更不知独处为何物)。多谢乔布斯在科技的乌托邦真正来临前,我们先经历科技把人孤立的新纪元。像《明日世界》一样,人皆有滑屏的欲望,回避面对面攀谈。我们只关心两件事,一是永远在线,二是有足够的电池。

当前文章:Search » 时代编剧写《时代教主:乔布斯》